當代社會是一個以眾多的設計產物不斷填充而成的巨大社會容器。這個容器的形成和存在,意味著其中的組成部分不僅僅限于“衣、食、住、行”這些最基本的部分,而且也包含著圍繞“信息”所形成的搜集、分析、交流、接收等一系列較為高級的行為和產物。尤其在社會不斷進步的過程中,這個部分的內容不僅越來越多,而且表現出的程度也越來越高,諸如各種虛擬技術及相應的虛擬產品的大量出現,就一方面顯示了這種社會發(fā)展的趨勢,另一方面也越來越緊密地與當下生活發(fā)生著對應,再一方面還極其細微地對于這種“虛擬”與“現實”相對應、相結合的生活方式進行著宣示和誘導。隨著設計產物快速大量地出現在生活的環(huán)境之中,也連帶產生了一系列的問題:
1、設計的當務之急是什么?
設計產物在數量上和速度上呈現出的巨大變化,映射出了人類需求的多樣和迫切,在這種前提之下,一方面需要對需求加以分析以求獲得進行設計所需的第一手資料。另一方面,則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不斷對正在進行的設計全過程,以及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所產生的問題和產物作客觀的分析,將其不斷地與人的本質需求、本質屬性作對照、比較,而不能過分強調為了更具備設計的意味而設計。在經濟發(fā)達的社會形態(tài)中,商業(yè)的利潤壓倒一切,于是出現了僅僅是為了商業(yè)的利益而進行的設計,并相應產生了相當數量的設計產物,這些異化的設計產物,在很大程度上沖擊著每一個設計人員的頭腦,使得異化的設計觀念在相當多的設計產物中都有不同程度的體現,導致人類為了使用某些設計產物,而不得不竭盡全力改造自己,以更好地去適應本該是服務(適合)于自己的設計產物,設計原本應該具備的“人本精神”已喪失殆盡。設計也因此越發(fā)失去科學的意味,其行為也因缺乏“以人為本”的導向,而變成一種近乎兒戲的短期行為。因此,在現實的實踐中回歸設計的本質,把握設計的初衷,成為當務之急。
2、設計應當遵循的是什么?
任何實踐在主觀上的意愿都必然要服從于客觀上的規(guī)則,雖然規(guī)則的產生從本質上講還是主觀意愿的反映,但作為現實實踐所遵循的規(guī)則,它自產生之時起就已經不能簡單地被視為主觀性的意愿反映,而更應當被當成客觀性的規(guī)范和約束條件。對于規(guī)則的遵循不僅反映了人類實踐能力和水平的提升,而且更加直接的保證了實踐效能的提高和終極結果的優(yōu)異。具體來看現實的設計實踐,相關的規(guī)范性不僅在現代性社會日益變得不可缺少,而且需要我們更甚于以往地對于設計規(guī)范性所具有的真實含義有所了解:
首先,是對于“市場”所具有態(tài)度。設計作為人類現實生活實現的手段和路徑,對于“當下”的理解是不能或缺的,同時,對于“當下”的反映也是不可或缺的,相應的,“當下”也會成為設計實踐所需諸多要素不可回避和缺失的重要來源。就現時的情況來看,“經濟”“市場”“消費”等要素構成了現實的環(huán)境,設計作為一個獨立的行業(yè)而非僅僅是一種實踐類別,必須采取相應的方法,以適應這種環(huán)境。這種方法具有極為濃厚的折衷主義色彩,它在本質上與中國傳統(tǒng)的中庸思想一脈相承。因為,假設按行業(yè)本身的特性與現實環(huán)境之間的對應來實施,必然導致設計行為及設計產物呈現極其濃厚的消費主義色彩;而如果置市場的規(guī)律于不顧,僅僅強調設計科學性的一面,又難免不使設計實踐成為閉門造車的行為,使具體行為因脫離實際而呈現盲目性。這樣的行為和產物又必然是遠離現代社會的。
其次,設計行業(yè)本身存在一些問題,影響到自身的規(guī)范性。這種情況的出現,一方面是由設計教育中的誤區(qū)造成的,例如:過于強調設計的“藝術性”,這反映了包括設計專業(yè)人員在內的群體對于“藝術”的誤讀,其顯性的特征是將表面化的“形式”當成藝術的本質來看待,忽視了“人性”這一藝術的硬核,淡化甚至是忽略“人文化”與“藝術”之間的天然對應。致使學習者和整個社會,都將“設計與藝術的結合”等同于“藝術的另一種存在方式”或“藝術的另類表達方式”,從而嚴重地制約了設計的長足發(fā)展;另一方面,則是由于社會以及設計行業(yè)對設計的夸大,致使設計成為只叫“好”卻不叫“座”、只“好看”卻并不“實用”的東西。眾所周知,現代社會是商品激烈競爭的社會,因此,任何行為都可以同商業(yè)目的掛起鉤來。“商品可以作為現實社會考量一切的表尺,也成為一切實踐產物終極的存在目標”的認識漸漸成為廣泛的公眾群體的共識,就設計來講,對于其行為和產物的評價似乎也不能不受這種“共識”的影響。因而,將設計盡可能擴展到更廣泛的商業(yè)性的行為中去并結出商業(yè)化的結果,就成為自然而然的事。然而這也使得一部分不良的商業(yè)行為及其產物,僅僅依靠設計行為產出的一張外皮,就得以堂而皇之地變?yōu)?ldquo;優(yōu)質”和“品位”的象征,這種現象使得設計被更多的人所曲解,也引發(fā)更多打著“設計”旗號的“偽設計產物”的產生。同時,不可否認的是,這種行為也干擾了設計學科正常的發(fā)展,使教學環(huán)節(jié)過分強調設計自身與商業(yè)行為、與市場的相適應,而忽視了設計應當秉持的立足“人”的根本,忽視了本應充分發(fā)揮設計在“為人而生產,為人而實施”的過程(行為)中所起到的導向和調控作用。設計因根本性的喪失了“以人為本”的實踐主旨而遠離了現代社會的中心,無法真正融入每一個人的生活。所謂的“科學性”在這樣一種前提之下,更加無法體現,無從談起;
最后,對于“現代設計”重新理解和詮釋。這種做法有助于實踐中把握正確的設計方向,使設計真正造福于人類。設計的產生是與人的產生相伴隨的?梢院敛豢鋸埖卣f,人類從原始走向現代,設計所起到的作用是絕對化的。從某個角度看,這樣一個過程正是借助大量的設計產物的說明,才得以清晰準確地顯現,并為后來人所認識和了解。當設計進入“當代”階段,我們所面臨的問題,就是如何很好地理解“當代設計”這一概念。事實上,所謂的“當代設計”更需要盡可能地把握好現代人類的各種需求,并且要透過現象看到其本質,準確洞悉作為人類永恒的精神內核,即,人性高于一切。否則“當代設計”的概念在“當代”的外衣下難免不成為“異化”的怪胎。而對于“當代設計”重新認識及準確詮釋的前提,則是對于設計現象不僅僅需要適應,更要以人所獨有的分析判斷能力來界定區(qū)分這諸多的現象及其產物,而其判斷分析的能力并不是天然獲得的,其判斷分析的依據也不是硬性設定的,其根源是對于人性的秉持,其依據是對于人性的不斷感悟。
高興博士簡介
高興,博士,蘭州商學院藝術學院副教授,無錫太湖學院客座教授。先后獲得江南大學文學(設計藝術學)碩士學位,江南大學工學(產品系統(tǒng)設計及理論)博士學位。
現為中國設計師協(xié)會(CDA)理論委員會副主任,中外視覺藝術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外美術研究院理事、研究員,中國流行色協(xié)會拼布色彩與藝術研究專業(yè)委員會委員,成都蓉城美術館學術主持、特邀評論家。
出版有《新設計理念》《設計概論》《設計倫理研究》《設計問道》等專著7部,在《甘肅社會科學》《西北師范大學學報》《甘肅理論學刊》等CSSCI刊物及核心刊物發(fā)表論文30篇,EI及ISTP雙檢索論文2篇,ISTP檢索論文3篇。2012年榮獲首屆中國當代美術文獻獎; 2014年榮獲第十四屆中國世紀大采風“中國當代最具影響力人物”稱號。

全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