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拉·克努森(Klara Knutsson)的“裝飾品”(Ornament)
北歐設計都是極簡風嗎?瑞典的年輕設計師們顯然已不這么認為了。2022年,第24屆瑞典年輕設計賞(Ung Svensk Form)中,獲獎的最具代表性的25件當代設計作品,涵蓋家具、時裝、工藝品、建筑、工業(yè)設計和平面設計領域,打破了業(yè)界對瑞典設計風格(乃至北歐整體)的印象:極簡風全然不見蹤影。不禁讓人懷疑:這些還是瑞典設計嗎?——但瑞典設計又是什么呢?看到這個問題,或許我們會立即聯(lián)想到宜家這種在20世紀40-50年代崛起的家具品牌。然而在瑞典設計歷史中,鮮為人知的“民族裝飾風格”也占據(jù)了重要的篇章。
克拉拉·克努森(Klara Knutsson)的“裝飾品”(Ornament)設計
本次獲獎者中 ,克拉拉·克努森(Klara Knutsson)的“裝飾品”(Ornament)設計就是典型案例。她發(fā)現(xiàn),在瑞典迎向并擁抱極簡主義的同時,傳統(tǒng)裝飾元素在家具設計中逐漸消失。導致與裝飾有關的手工藝就幾乎絕跡。因此,作為家具制造者,她決定探索如何更好地使用這類工藝。她用最直接的方式,在現(xiàn)有的宜家經(jīng)典桌子“LACK”上,添加裝飾性板材和金屬嵌花,使原本平淡無奇的方桌有了特別的表達。這一設計也引發(fā)了對當代一次性消費文化的討論:批量物品也能靠手工藝獲得新生。
馬林·皮埃爾(Malin Pierre)的“暖硬度”(Hard Softness)
在這新興的“裝飾性”風潮中,并非所有設計靈感都純粹以傳承或新詮釋為主。還有一些隱藏著設計師們關注的社會議題:像Butch X Femme設計組合的“無性別裝飾”(Genderfucked Ornament)吊燈和文德拉·韋特斯特倫(Vendela Wetterström)的“社會原料”(Social Material)系列家飾品就是例子。前者玩的是裝飾概念,不僅融合了男女差異,還展現(xiàn)出“丑陋”與“精致”材料的有趣結合!拔姨魬(zhàn)了自己先入為主的裝飾概念:即女性化的美學,并與我所認為的男性化裝飾進行碰撞和融合,便產(chǎn)生了不同的創(chuàng)想!設計師說。在設計中能看到各種對比元素:水晶吊墜與泡沫棉結構、假發(fā)的纖細與粗獷的鐵鏈,這些有趣的沖突組成了這款“雌雄同體”的設計品。
馬林·皮埃爾(Malin Pierre)的“暖硬度”(Hard Softness)
設計師文德拉關注的議題,則是當下人們日常交流常用的表情符號和通用字體。這些有可能影響人們對世界、彼此和自己看法的文化元素,在她的巧手中化為一系列“文字圖案”。她 將社交媒體上發(fā)布的自拍評論重新設計成物品的裝飾元素,從“哇我可以成為你嗎?”(WOW CAN I BE YOU?)鏡子到“讓我感到雞皮疙瘩”(MAKES MY SKIN CRAWL)地毯,充滿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幽默,從屏幕里走進了日常生活。說到傳統(tǒng)工藝,馬林·皮埃爾(Malin Pierre)的“暖硬度”(Hard Softness)設計的玻璃制品,就被賦予傳統(tǒng)的裝飾性元素。這件設計是設計師持續(xù)對玻璃材質的探索成果展示,圍繞著“從軟到硬的轉變”的概念。靈感源自高級時裝,她希望賦予玻璃表面以紡織品的柔軟質感與紋理,這需要通過一種名為“熱吹模具”的特殊塑形技術才能實現(xiàn)。這材料上的巧妙創(chuàng)新,讓玻璃煥發(fā)了新的吸引力。
古斯塔夫·溫斯(Gustav Winsth)的“迪奧”(DIO)
這些瑞典年輕設計師們并沒有忘記自己國家的傳統(tǒng),這些新作甚至為瑞典設計界帶來一股懷復古舊風。不過,在這個遵循“恰到好處”(Lagom)理念的國度里,獲獎作品關注的也少不了時下最熱的可持續(xù)性。古斯塔夫·溫斯(Gustav Winsth)的“迪奧”(DIO)或許在形態(tài)上受到孟菲斯風格的啟發(fā),成功擺脫極簡主義的范式。但這款架子/雕塑最有趣的地方在于,其基座的原料取材于制作運動鞋常用的可循環(huán)橡膠顆粒。他以相同的手法塑形,創(chuàng)造出的復雜幾何形狀不僅展現(xiàn)出一種激進的當代表達方式,同時也發(fā)掘出潮流運動鞋文化進入家具世界的可能性。
英格麗德·賽格林·比約克倫德(Ingrid Segring Bjorklund)的“暖爐”(Fireplace)
“低碳派”設計還有英格麗德·賽格林·比約克倫德(Ingrid Segring Bjorklund)的“暖爐”(Fireplace)!爱敾馉t——過去傳統(tǒng)居家的心臟被電壁爐取代后,生活還剩什么樂趣?”她問道。為了給現(xiàn)代暖爐找回一些傳統(tǒng)意味,英格麗德決定換個方式來設想這件物品的設計,拉近現(xiàn)代人與自然的距離。她選擇了松木作原料,通過銑床將其轉換成一個類似雕塑的結構,巧妙而拙樸,不失自然野趣,有效結合傳統(tǒng)工藝和數(shù)字性的制造手法。暖爐中隱藏著的LED燈發(fā)出暖橙色的亮光時,讓人想到童話故事里的傳統(tǒng)木屋和透出溫暖燈光的小窗,頗有幾分懷舊氣息。
埃莉諾·帕拉(Elinor Parra)的“莉亞”(Lya)
格格利·科瓦奇(Gergely Kovacs)的“立方”(Cube)和埃莉諾·帕拉(Elinor Parra)的“莉亞”(Lya)或許是一眾設計中最具商業(yè)潛力的設計品,尤其是在疫情時期。前者的模塊化家具,向城中常見的立方建筑和廣場借鏡,以簡單的白蠟木作結構,任意在上面添加坐墊,靈活性十足,并在公共與私用功能之間帶來平衡感。后者則研發(fā)出背包式貓籠,為“貓奴”提供了新選擇。過去,因為市場常見的貓籠款式總是塑料制,新的設計則取材于天然樺木、家具面料和皮革,打造出更可持續(xù)、安全、有吸引力以及多功能的解決方案。
文德拉·韋特斯特倫(Vendela Wetterstrom)的“社會原料”(Social Material)系列家飾品
未來,不論“裝飾性”是否能引領新的北歐風,這一批獲獎的瑞典年輕設計師已在創(chuàng)造力和膽識上都已取得了高分。誠如設計賞的首席執(zhí)行官馬茨·威德博姆(Mats Widbom)表示:“能夠為這一代的設計師慶祝,也體現(xiàn)出瑞典設計界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對未來的信心。”
文 Article / 甄健恒 Yen Kien Hang
圖 Pictures / 瑞典年輕設計賞 Ung Svensk Form

全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