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是吳文化的發(fā)祥地,吳文化起源于5000年前蘇州的稻谷文化和漁撈文化,故為“蘇”。蘇州市農業(yè)委員會傳來消息,備受人們喜愛的“蘇州大米”有了自己的形象標識。反復醞釀、精心設計的“蘇州大米”logo昨天新鮮出爐。
蘇州是著名的“魚米之鄉(xiāng)”,擁有悠久燦爛的農耕文明。其中,蘇州“稻作文化”源遠流長,是中國乃至全世界稻作起源最早、稻作文化最豐富的地區(qū)之一。從南宋開始,蘇州地區(qū)水稻生產就享有“蘇湖熟,天下足”“蘇常熟,天下足”的美譽。目前,在國家作物種質資源庫中收集整理的蘇州地方水稻品種資源有近百個,水稻品種非常豐富。蘇州地區(qū)水稻生產耕作水平、品種更新一直處于領先地位,栽培技術以精耕細作為主,產量穩(wěn)定,獨特品種一直保留至今。
相關負責人介紹,蘇州大米不僅產量豐富且個個圓潤飽滿,具有軟、糯、香的特點。米粒優(yōu)良的外形是蘇州大米最具代表性的名片,“蘇州大米”形象設計方案,將米粒輪廓作為背景外形,同時把蘇州湖網密布、灌溉便利、土地肥沃的地理特色與“吳”文化結合,形成一個極具藝術性的“吳”字。記者注意到,新鮮出爐的“蘇州大米”logo整體結構簡潔、大方,涵括蘇州地理特征、魚米之鄉(xiāng)特點和悠久文化歷史,極富蘇州地方深厚傳承。
記者了解到,改革開放后,蘇州市委、市政府確定了“四個百萬畝”的現(xiàn)代農業(yè)發(fā)展格局,從保障糧食安全和生態(tài)文明的角度,永久性保護110萬畝水稻田。市農委積極推進水稻產業(yè)轉型升級,提檔增效,包括強農惠農政策持續(xù)強化,農資綜合補貼、糧食直補、良種補貼、政策性保險等各類糧食生產政策性補貼,有效激發(fā)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我市歷史上推廣了常農粳3號和5號、武運粳7號、嘉33、常優(yōu)1號、南粳46等突破性品種,并推廣水稻機插高產高效栽培、水稻精確定量栽培、超級稻高產栽培等關鍵技術,生產水平顯著提升。

全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