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眠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真正的興起還是在1117年。當時路易十四取得政權以后,在其心腹大臣柯爾貝爾的努力下,商業(yè)、手工業(yè)日益興隆。亞眠的文化事業(yè)也十分發(fā)達,在市內(nèi)的皮卡第博物館陳列著羅馬-高盧人時代的出土文物和一些古代藝術品。
亞眠大教堂
著名的亞眠大教堂位于皮卡第地區(qū)的中心,是哥特式建筑頂峰時期的產(chǎn)物。這座大教堂總面積達7760平方米,中世紀時,它可以容納全城的百姓,還綽綽有余。東西長一百四十五米,相當于一個半足球場的長度,它包含中廳及兩邊平行的側廊,其中的袖廊或者叫十字廳,長70米,其整個平面土上呈拉丁十字狀。大教堂不僅僅是長和寬,而且高大,中廳內(nèi)從地面到拱頂有44.5米高,當你站在大教堂前仿佛感到神之偉大、教堂的神圣、以及人又是如何的渺小,也許這正是當年設計師們的初衷。
亞眠大教堂始建于1152年,是羅馬式的建筑風格;1218年由于遭受雷擊而摧毀。重建工作開始于1220年,中央廣場的修建工程于大約1245年完成。唱詩班的修復是于1238年開始的,完成于1269年之前,而教堂的絕大部分,包括十字形的翼部部分,直到1288年才得以峻工。1366年修建了南部的塔,而北部的塔則是在1401年修筑的。
教堂內(nèi)部的明顯特征是業(yè)已完善的歌特式的設計風格,例如唱詩班中的教堂拱門上的三拱式拱廊,其下部由雜草來修飾,較高的上半部分因為天窗的存在而使其色彩顯得比較輝煌明亮,因此教堂內(nèi)部看上去仿佛可以分為上下兩層。最初,中央廣場的三拱式拱廊通唱詩班的裝飾一樣,雜草叢生,但后來,由于建筑上的原因,即廣場的高度需要再提高三米的要求,而最終筑造了圍墻。教堂的模型是七個呈輻射狀的小禮拜堂與唱詩班中的雙向式回廊相對應。
亞眠大教堂是法國最大的教堂,同時也是法國最美的教堂之一,從里到外,到處是精美的雕刻物品,林林總總,多達四千多枚。這些雕刻被稱"亞眠圣經(jīng)",因為這些木雕石刻生動地再現(xiàn)了圣經(jīng)中的幾百個故事,這在當時,對于中世紀那些眾多、且不識字的教徒來說,是一套真正的活生生的圣經(jīng)。從現(xiàn)代意識的角度來看,亞眠大教堂更是一座藝術的殿堂,因此它又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名錄中。
法國人是建筑大師,其在建筑藝術中創(chuàng)造了由三層同心圓組成的圓花窗和“火焰式”窗飾,這樣,當外界的光線從玻璃窗花中透入時,能使教堂內(nèi)閃爍絢麗奪目,飄忽不定的神秘光彩。而其創(chuàng)立的教堂尖塔上之透雕棱飾,則更加豐富了哥特式建筑宏偉華麗,優(yōu)雅飄逸之姿。
這種風格也曾影響到1386年興建的意大利米蘭大教堂,它的一簇簇高高聳立的尖塔和兩邊的支撐拱架好似象牙雕刻而成,精美無比。米蘭主教教堂 (Piazza del Duomo) 米蘭市中心的一座哥特式大教堂,世界最華麗的教堂之一,規(guī)模僅次于梵蒂岡的圣彼得大教堂,米蘭的象征,被馬克吐溫稱贊為“大理石的詩”。1386年開始興建,各國工程師紛紛設計方案,1500年最后完工。雖經(jīng)多人之手,但始終保持了“裝飾性哥特式”的風格。教堂建成后,內(nèi)部又陸續(xù)增建了不少附屬物,直到19世紀末才最后定型。教堂大門內(nèi)的日晷是1786年建造的,陽光自堂頂射入時,隨著地球的旋轉(zhuǎn),陽光的移動,一年四季均可準確指出每天的中午時刻。
德國如今在歌特音樂中是如何舉足輕重大家想必都知道,但當初德國哥特式建筑卻起步較晚,其中最為壯觀的乃是始建于1248年的科隆大教堂?坡〈蠼烫檬冀ㄓ诠1248年,完成于公元1322年。正面有高達160米的兩座塔樓,顯得莊嚴神圣?坡〈蠼烫镁哂泻蟾缣厥剿赜械姆浅XS富而精致的建筑裝飾。在建筑物所有的細部上都覆蓋著有流動感的石造透空花紋。德國哥特式教堂拔地而起,直插云霄的高塔建筑產(chǎn)生出強烈的飛騰升華,超脫塵世的效果,使人嘆為觀止。
歌特神秘,歌特式建筑更神秘,歌特式教堂高聳入云的尖頂、充滿怪誕和夸張?zhí)攸c的巨大肋拱、五光十色的花窗玻璃,甚至每一塊石頭、每一個精雕細鏤的局部都在宣揚著基督教的彼岸精神和靈性思想。
哥特式教堂建筑藝術
自公元12世紀到公元15世紀,城市已成為各個封建王國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中心,這一時期興起了封建社會大發(fā)展的產(chǎn)物——哥特式藝術。
“哥特”是指***人,哥特藝術是***藝術之義,是一個貶義詞。在歐洲人眼里羅馬式是正統(tǒng)藝術,繼而興起的新的建筑形式就被貶為“哥特”(***)了。
第一個哥特式建筑是在法國國王的領地上誕生的。之后整個歐洲都受到“哥特化”的影響。
哥特式有人專指建筑,哥特式雕刻最初附屬于建筑,公元13世紀后與建筑分離;哥特式繪畫巔峰在公元14—15世紀。
哥特式教堂建筑在藝術造型上的特點:首先在體量和高度上創(chuàng)造了新紀錄,從教堂中廳的高度看,德國的科隆中廳高達48米;從教堂的鐘塔高度看德國的烏爾姆市教堂高達161米。其次是形體向上的動勢十分強烈,輕靈的垂直線直貫全身。不論是墻和塔都是越往上分劃越細,裝飾越多,也越玲瓏,而且頂上都有鋒利的、直刺蒼穹的小尖頂。不僅所有的券是尖的,而且建筑局部和細節(jié)的上端也都是尖的,整個教堂處處充滿向上的沖力。這種以高、直、尖和具有強烈向上動勢為特征的造型風格是教會的棄絕塵寰的***思想的體現(xiàn),也是城市顯示其強大向上蓬勃生機的精神反映。
如果說羅馬式以其堅厚、敦實、不可動搖的形體來顯示教會的權威,形式上帶有復古繼承傳統(tǒng)的意味,那么哥特式則以蠻族的粗獷奔放、靈巧、上升的力量體現(xiàn)教會的神圣精神。它的直升的線條,奇突的空間推移,透過彩色玻璃窗的色彩斑斕的光線和各式各樣輕巧玲瓏的雕刻的裝飾,綜合地造成一個“非人間”的境界,給人以神秘感。有人說羅馬建筑是地上的宮殿,哥特建筑則是天堂里的神宮。
哥特式教堂結構變化,造成一種火焰式的沖力,把人們的意念帶向“天國”,成功地體現(xiàn)了***觀念,人們的視覺和情緒隨著向上升華的尖塔,有一種接近上帝和天堂的感覺。
從審美的層面看,羅馬式建筑較寬大雄渾,但顯得閉關自守,而哥特式建筑表現(xiàn)出一種人的意念的沖動,它不再是純粹的***建筑物,也不再是軍事堡壘,而是城市的文化標志,標明在最黑暗的中世紀獲得一點有限的自由,人們會發(fā)現(xiàn)一絲現(xiàn)實世界的陽光透進了黑暗的中世紀。
與哥特建筑一起應運而生的是優(yōu)美的彩色玻璃窗畫。這種畫也成為不識字信徒們的圣經(jīng)。圓形的玫瑰窗象征天堂,各式圣者登上了色彩絢麗的玻璃窗,酷似豐富多彩的舞臺畫面。當人們走近教堂不僅產(chǎn)生對天國的神幻感,也產(chǎn)生裝飾美感。由于它是玻璃畫能依*光線的穿透而生艷,以其光色的奇妙而引人入勝。
哥特式雕塑是教堂建筑不可缺少的裝飾,它的人物形象開始保持獨立的空間地位,追求三度空間的立體造型,力求符合真實的形象,追求自然生動的塑造,使人體逐漸豐滿起來,衣褶也隨之有了結構的變化,使人感到衣服里面是實在的人體。雕像不再是人的外形的模似,而是有血有肉的人了。哥特式建筑上多采用圓雕和接近圓雕的高浮雕。
哥特式藝術接近生活和寫實,遍布歐洲,因此也稱國際哥特式風格。晚期的哥特式藝術已明顯孕育著文藝復興的到來。
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紀下半葉起源于法國,13~15世紀流行于歐洲的一種建筑風格。主要見于天主教堂,也影響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術和藝術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哥特式教堂的結構體系由石頭的骨架券和飛扶壁組成。其基本單元是在一個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雙圓心骨架尖券,四邊和對角線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頂。采用這種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頂重量輕,交線分明,減少了券腳的推力,簡化了施工。
飛扶壁由側廳外面的柱墩發(fā)券,平衡中廳拱腳的側推力。為了增加穩(wěn)定性,常在柱墩上砌尖塔。由于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飛扶壁,哥特式教堂的內(nèi)部空間高曠、單純、統(tǒng)一。裝飾細部如華蓋、壁龕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題,建筑風格與結構手法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全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