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6日,Biennale Architettura第16屆威尼斯建筑雙年展在水城威尼斯開幕。本屆威尼斯建筑雙年展主題為:自由空間,在此空間中,藉由人與建筑的交流,形成一種與城市共生的意義。策展人伊馮·法雷爾和謝莉·麥克納馬拉,兩位女性策展人認為自由空間這個詞描述了一種慷慨的精神和人性,而這也正是建筑的核心議題。
自由的多樣性(frEE is more)
2018國際門窗高端品牌歐哲(OEZER)邀請竹工凡木設計團隊(CHU-studio)CEO邵唯晏,進軍威尼斯建筑雙年展宣告開啟設計元年。邵唯晏身為獨立展的策展人,策展主題為「frEE is more」,企圖響應與致敬三種「自由」的思維,2018年9月12號于威尼斯百年歷史的Crociferi修道院,發(fā)表設計趨勢演講,同時與威尼斯在地新銳設計師與威尼斯建筑大學開一系列的設計交流活動,同時現(xiàn)場也有精致的建筑及裝置展覽,以建筑發(fā)聲,回應「frEE is more」的時代里程碑。
策展人邵唯晏
建筑與裝置展
關于現(xiàn)場的展覽有四大區(qū)塊,第一主展區(qū)展出竹工凡木團隊(CHU-studio)多年來重要的建筑論述及作品發(fā)展脈絡,他們認為當代自由多元的設計能量已漸漸匯聚為一股新時代的力量,邵唯晏稱之為非線性的時代(Non-linear age)。其中隱含了十種發(fā)展的脈絡,分別為數(shù)字性(Digitality)、動態(tài)性(Dynamic)、拓撲性(Topology)、自相似性(Self-similarity)、模糊性(Ambiguousness)、輕透性(Transparent)、多向連結性(Multi-link)、地景性(Landscape)、地域性(locality)和永續(xù)性(Sustainability),這十大特質將成為當代建筑自由發(fā)展的軌跡與能量來源。
第二區(qū)展示的則是幾個重要的現(xiàn)代建筑典范,包含了villa savoi和miis的等,這些曾經(jīng)解放建筑,影響后世至今的經(jīng)典案例,也被重新解構,以概念模型的方式呈現(xiàn)。
第三種展區(qū)則展示OEZER一系列對于德國精致工藝的追求,以建筑大樣的細部模型(mock-up)呈現(xiàn),將細部拆解來講述構筑(tectonic)的可能性,而在描述一系列簡單而精致構造的同時,也向less is more致敬并暗示了free is more的未來趨勢。
最后一展區(qū)則是與Dr.D設計研究院合作,并邀請了院中幾位新銳設計師和老師的作品,以裝置(installation )的型式,從心理、支教、永續(xù)三種維度描繪了自由共享的未來。
本次「frEE is more」的展覽透過四種不同的維度作品的呈現(xiàn)來勾勒未來建筑趨勢發(fā)展的可能。歐哲(OEZER)承襲著歐美國家的先進思考,加上獨到見解的在地思維,2108年于威尼斯Crociferi修道院宣誓開啟設計元年,企圖響應時代自由多樣性的特質,往后也將持續(xù)攜手邵唯晏和竹工凡木團隊(CHU-studio)發(fā)展出下一代的門窗哲學和前沿設計。本次展覽于威尼斯展完后也將轉移到年底的國際廣州設計周繼續(xù)展覽,之后也會陸續(xù)登陸到日本、香港與臺灣,以設計為名持續(xù)發(fā)聲。
致敬三種「自由」的思維
Free Space:自由空間
「自由空間」為本屆(第16屆)威尼建筑雙年展的策展主題,它描述的是一種慷慨的精神和人性感受,是一種對于空間本質的關注。在當代,人們對建筑的探索,除了外在顯現(xiàn)的具體形貌,及空間內在隱身的意義,在建筑的存有之外,還有一種超越過往定義的空間精神,超越建筑自身必然性的意義,即是free space-自由空間。自由空間作為一種開放性的概念,涵蓋了普世對建筑不同的價值觀與定義,包括思想的、歷史的、時間的、想象的空間……等不同面向。透過尋找這些面向彼此的交集,設計者得以形塑出一個獨立于傳統(tǒng)場域外,讓人與人、人與空間、空間與空間之間,能夠聯(lián)系、鏈接的區(qū)位所在。而自由空間的精神,某種程度上繼承了自現(xiàn)代主義以來,由自由平面、自由立面等基本設計原則對空間形體的解放,建筑在歷經(jīng)近百年的發(fā)展后,人們開始試圖探尋精神向度的空間自由,應該呈現(xiàn)的本質為何。
在可見的形構之外,自由空間包含了想象的自由,將過去、現(xiàn)在與未來,歷時性的記憶結合在一塊,同時亦強調自然資源與人為素材的對話-包括陽光、空氣、水等自然元素,如何在不同材質形塑的空間氛圍中被感受,以及建筑空間在其原初的使用目的之外,所被賦予的其它意義。透過這些脫離由場景、事件所作的設計,空間不再只局限于業(yè)主或設計者所托付的期待,而有了自己的意志,這種意志的彰顯,隨著不同的人、事、時、地、物,產(chǎn)生不同的變化。每個人都應當有受益于建筑的權力,在它提供人們生理上的庇護之余,如何體現(xiàn)出其公共性-一種慷慨與參與的建筑展現(xiàn),成為當代建筑師對于時代性與哲思發(fā)展的空間響應。
邵唯晏與威尼斯設計師Eugenio ormas(左一) 、Lucia Graser(右二) 對話
Free Tectonic:自由構筑
科比意(Le Corbusier)的「建筑五原則」,是建筑形制解構,由一元走向多樣性的開端。建筑的發(fā)展,由傳統(tǒng)脈絡的原始茅屋開始,人類以樹干為柱,透過棚架、橫梁的支撐,形塑出遮風避雨的場所-一個建筑空間最初始的形構。爾后由著重比例、審美原則的古典主義,強調高聳、壯麗而神性的哥德建筑,歷經(jīng)十五、十六世紀文藝復興的洗禮,建筑的發(fā)展始終不脫比例、對稱、裝飾性的基準,對于空間場域性的強化,則一直要到二十世紀初期,在格羅佩斯(Walter Gropius)等人的倡議,透過德國包浩斯系統(tǒng)的建筑教育,才真正得以開枝散葉,引動現(xiàn)代建筑劃時代的革新,以垂直、水平的線條,洗煉的墻面,大量穿透性的玻璃材質運用,營造出不同于過往以對象、裝飾性強化的建筑空間。
建筑的新浪潮風起云涌,由柯比意所設計的薩扶伊別墅(Villa Savoye)成為現(xiàn)代主義建筑的集大成,它實踐了柯比意在其著作《走向新建筑》一書中所主張的五點新建筑原則,包括:底層挑空、自由平面、自由立面、水平帶窗、屋頂花園等,以五種建筑形構的設計原則,以自由型態(tài)解放了長久以來桎梏于比例、形式主義原則的建筑。底層挑空的設計解構了過往建筑需要大量結構墻面與古典基座的傳統(tǒng),結合自由平面與自由立面,創(chuàng)造了虛實空間的轉換與對照,水平帶窗打破古典建筑洞窗有線的采光,屋頂花園則改變了長期以斜屋頂及閣樓構筑的建筑型制。自此,空間的形貌順應其使用、內外環(huán)境、機能與材料,有了不同的樣態(tài),傳統(tǒng)的形式主意不再是建筑形構的主要依歸,設計師得以據(jù)其想象,構筑出迥異于過往、符合使用需求與當代審美的空間。
開幕晚宴酒會
FrEE – Free Evolved Elevation:演化的自由立面
多元演譯的立面,為自由建筑理念在下一個世代的創(chuàng)意核心!干偌词嵌唷(Less is more)為二十世紀初葉,現(xiàn)代主義建筑師密斯凡德羅(Mies van der Rohe)的經(jīng)典名言,其本意在于探索如何呈現(xiàn)出材質最原初的特性,藉以彰顯出空間特色,這也是密斯對建筑追求的精神所在。在歷經(jīng)當代建筑形體自由化、場域精神自由化的二維空間解放之后,著眼于建筑的未來性-空間如何響應時代的發(fā)展,科技的進步與使用者的需求,遂成為建構對建筑未來想象的起點,從Less is more到Free is more,從針對材質的追求,空間意義的強化,一路到對于空間自由性,以及伴隨著建筑空間解放所創(chuàng)造的多樣性,無論是在空間本質上,抑或是在內隱的意義上,都標示著一個嶄新的思考。
Evolved Elevation-演化/進化立面,意即建筑跨越當代,在未來性上的一種思考契機。在大數(shù)據(jù)、科技化、強調永續(xù)環(huán)境的今日,人類也面臨越來越多的挑戰(zhàn),高度都市化的生活,越來越有限的能源,地球環(huán)境的轉變等,皆是刻不容緩的重要課題。在建筑的領域,過去由外而內對空間意涵的探討深究,回歸到建筑本質,今日則趨向于結合科技技術、人因接口等操作,以科技輔助建筑,從材料的組構、構件形塑著手,藉由不斷調整、進化的模塊對象,構筑順應未來環(huán)境與生活需求的空間場域,藉以響應時代價值,建立美好生活想象-由自由空間的理念,建筑多樣性的價值,延續(xù)成為一種人類理想生活空間的再建構。
活動冠名:歐哲(OEZER)
總策展人:邵唯晏
協(xié)同策展人:李金沛、邵方璵
策展單位:竹工凡木設計研究室(CHU-studio)
學術支持:Dr.D設計研究院、威尼斯建筑大學
第三方支持:闊合設計、SLDR

全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