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科學,很大程度上說其實是仿生學,從飛機到潛艇,這些都是科學家根據自然界某些動物的某些特殊技能仿制而出,然后再加以天才的改進。仿生學的成果隨處可見,下面就是世界最新最巧妙的仿生設計:
1.仿象鼻機器臂
隨著電腦技術的發(fā)展,電腦控制的機械臂也越來越復雜和靈巧,開始向伸縮性和柔韌度的方向發(fā)展。德國工程公司Festo根據象鼻子的結構,創(chuàng)造了這種新式的機械臂,先進的設計能使它靈活地搬運沉重的貨物,并進行伸縮和彎曲。
2.蝙蝠翼太陽能偵察飛機
蝙蝠無意間成了政府特務機關的靈感來源。美國軍方委托密歇根大學工程系開發(fā)了這款名為COM-BAT的偵察飛機,它透明的頭部裝有太陽能電池板,展開后6英寸的翅膀看起來就像飛翔的蝙蝠。這架飛機僅適用1瓦特的點就能手機大量的間諜數據。
3.鳥類頭骨結構建筑材料
“ 頭骨一般是質量很輕且耐沖擊性極強的結構,因為它們保護著動物身上最重要的器官。這種性能和物理屬性能夠應用在建筑設計和結構上!苯ㄖ䦷烝ndres Harris堅信這一點。他正在研究將動物骨骼,尤其是鳥類頭骨結構應用在節(jié)能生物建筑材料上。他同樣相信鳥類頭骨結構可以應用在汽車構造上。
4.仿翠鳥鳥喙的新干線列車車頭
翠鳥從空中迅速扎入水中,卻不會制造出很大聲響,這得益于它尖尖的鳥喙結構。這種形狀激發(fā)了工程師和鳥類愛好者Eiji Nakatsu的靈感,用來解決日本新干線列車討厭的毛病。當它高速經過隧道時,車頭形成的風墻總會發(fā)出打雷一樣的聲音,而且還減慢了列車的速度。而將翠鳥鳥喙形狀應用于列車車頭,不僅解決了噪音的問題,還可以將列車燃料使用效率提高20%
5.仿貓腦智能電腦
近些年來電腦技術是在不斷發(fā)展,但即使是最先進的超級電腦也無法解決辨識人臉的難題。在這點上,它們還不如貓的大腦。研究發(fā)現,這個問題之所以存在,是因為電腦是用線性的方式編碼,不像生物大腦同時可以處理許多事情。由于研究人類大腦還不現實,科學家打算模仿貓的大腦大腦記憶和學習的方式開發(fā)智能電腦。
6.仿蝙蝠聲納導盲手杖
蝙蝠在一團漆黑的環(huán)境中卻不會撞墻,這得益于它們生物體本身的聲納導航系統(tǒng)。這一物理原理對盲人導航手杖的發(fā)明提供了幫助。“超聲波手杖”如同蝙蝠的聲納,會發(fā)出超聲波,并通過感知超聲波的反射發(fā)現障礙物。
7.仿人耳無線電芯片
只需要很少的能量,這個無線電芯片就能快過所有人類發(fā)明的無線電頻率光譜分析器。原來它借鑒了人耳的巧妙結構。麻省理工學院的專家研究了人耳如何把聲波轉化為電波傳遞給大腦的原理,發(fā)明了人造耳蝸無線電芯片,它使得無線電裝置可以同時接收到手機、網絡、收音機和電視信號。
8.“機械雨燕”微型飛機
當這架飛機飛過你的頭頂,你恐怕還以為它是只不尋常的鳥或者蝙蝠!皺C械雨燕”,正如它的名字,借鑒了鳥類中飛行極快的成員-雨燕的生物結構。這種裝備了觀測攝像頭的微型飛機可以用來追蹤研究鳥類,也可進行間諜活動。最巧妙的設計是迎風飛翔時它的“羽毛”可以像鳥類一樣向后彎曲。
9.仿壁虎腳黏性機器人
如果不用效率低下的吸盤,還有什么辦法讓機器人能夠爬上玻璃之類的光滑表面?答案就在壁虎腳趾的復雜設計上。斯坦福大學的一位教授發(fā)明了這種“黏性機器人”,可以附著在任何垂直的表面上,而且像掛鉤一樣方便掛取。秘密就是他使用了一種速干膠,而這種速干膠取材于壁虎腳趾上密密麻麻的毛發(fā)。
10.鹿角構造的超強建筑材料
為什么鹿角會那么強壯?英國科學家對此進行了研究。他們選取了成年公鹿為搶奪配偶而決斗前夕的鹿角,因為這個階段的鹿角是最強壯的。結果卻出乎人們意料:在這個階段,鹿角是干透的。通常干燥堅硬的材料也是極脆易碎的,但干透的鹿角卻比濕的時候強硬2.4倍。這也許可以幫助工程師解決一個難題:如何讓建筑材料既堅硬又強韌,作為耐久建筑材料的基礎。
11.牙齒結構和航天技術
人類牙齒的硬度相當于玻璃,怎么能承受一生的咀嚼硬物的任務呢?研究發(fā)現,在壓力下,牙齒表層的高度復雜結構會出現許多微型龜裂,但這些小裂縫能夠隨著時間自動愈合。如何航空航天技術能夠復制這種波狀、多層結構的合成材料,就能發(fā)明更輕和抗沖擊性更強的飛行器,盡管自愈能力短期內還不能成為現實。
12.壁虎眼構造的鏡頭和透鏡
仿生學工程師感興趣的不僅有壁虎的腳趾,還有它的眼睛?茖W家發(fā)現壁虎眼睛的獨特構造能夠使它在夜間分辨顏色,這是極少有生物能做到的。另外,壁虎眼中的多焦點光學系統(tǒng)是它的眼睛比人類敏感350倍,且能同時聚焦于不同距離的物體。壁虎眼睛的光學結構能夠啟發(fā)人類開發(fā)出更多多種功能的鏡頭和透鏡。
13.藍色知更鳥羽毛顏色的光學意義
雄性東方知更鳥色彩燦爛的羽毛不是像大部分生物一樣是由天然色素造成的,這種逐漸變化的藍色實際上是由自己聚合的納米結構形成的,就像啤酒泡沫一樣,通過自身發(fā)酵和接觸空氣產生變化。這種復雜的光學結構,可以用在實驗室里新一代光學材料上。
14.人眼廣角鏡頭
人類眼睛的彎曲表面能夠提供更寬的視野,這位攝像鏡頭的發(fā)展提供了借鑒。難題只在于如何將微電子元件弄彎曲而不折斷它。來自西北大學和伊利諾伊大學的兩位科學家發(fā)明了一種和人眼一樣大小、形狀和層次的數碼相機,并將電子元件結在一張網狀材料商附著在彎曲的鏡頭上。用這種鏡頭拍出的照片視角更加寬廣,也更清晰。

全部評論